您的位置: 首页-> 青廉文化
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古人云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小到个人、家庭,大到国家、世界,要想生存与发展,就必须做到:勤俭节约。诚然,这四个字可说是家喻户晓、人人皆知,但做到却不容易。特别是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改善,有些人甚至视节俭为小气,反以铺张浪费为荣耀,逐渐抛弃了勤俭的秉性。
然而,在我家就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家风。我的祖辈生活在农村,为了生计,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如果遇到天旱地涝,更难以获得好收成,深知每粒粮食来之不易。为此,我的祖辈早早就以“节约、勤劳、简朴”为家训,形成了一脉相传之家风。我的父母从小就教育我,勤劳、节俭,日子才能过得好,安逸享乐将一事无成。虽然现在条件好了,但我家一直信守“节约、勤劳、简朴”,从不铺张浪费。从以下吃、穿、用三个方面可见一斑。
关于吃。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,而且每个家庭在这方面的开支也不小,如何节俭并做到少浪费甚至不浪费,需要家庭成员共同努力。我父亲那一辈兄弟姐妹多,听父亲说,六七十年代物质贫乏,为了让六个子女吃饱穿暖,爷爷、奶奶总是精打细算,总是教育他们要懂得珍惜粮食,“每一粒米、每一口粮食都是农民用辛勤汗水浇灌的,一定要珍惜、节省,对粮食有敬畏之心”,“浪费无底洞,坐吃要山空”,是爷爷、奶奶常说的一些话语,并在做饭时按量准备,要求吃多少盛多少,不能浪费一点。这些话语和做法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父辈节俭的习惯。为了传承这种习惯,从我两三岁起,父母就开始教我背“锄禾日当午,汗滴禾下土。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,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”这样的诗句,这些教育使我从小懂得了爱惜粮食,吃饭从不挑食、剩饭。平日里,我很少买零食,很少买外卖、上饭店,基本上都在家中吃饭,每餐都能做到“光盘行动”,这也是我家饭桌上的规矩。
关于穿。有人说,服装是一种“语言”, 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能够分析出一个人的性格,穿名牌才有品味。在我看来,衣服是否名牌,本身的价值几许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适合自己。就穿衣而言,我的父母在注重以身立教的同时,从小就注重对我进行消费观念的引导。父母常讲,现在日子好过了,我们并不反对穿戴名牌,但坚决反对通过穿戴名牌比阔,名牌不一定适合你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凡事都有“度”,必须量入为出,尽量减少无意义消费。他们用语言和行动告诉我,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品位、个体特色,生活消费应考虑其实用性,而不是越贵越好。是否名牌不重要,适合自己就是最好的,无须太介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。小时候,父母带我到商场买衣服,我从不让他们买贵的,只要适合自己穿就行。长大后我也从不与人攀比,穿衣打扮不追求名牌、不追求奢侈,注重性价比,理性消费已成为我生活中保持勤俭节约的一种习惯。
关于用。一个家庭要过好日子,就不能大手大脚,更不能浪费奢侈,必须从小处着眼,在“开源节流”上下功夫。在日常生活中,母亲就是一个节约能手。一水多用是她的一贯坚持。每天她会用淘米水洗菜,即有利于去除蔬菜表面农药又节水,洗菜后还用来浇花;洗脸水、洗衣水,干净些的用来涮拖把擦地,擦地脏水用来冲厕所用;做饭时,她提前淘米要浸泡十分钟再蒸,使饭熟的既快又松软且省气。父亲把家中照明灯具都换成优质的LED节能灯,既做到了节约用电,而且灯光更柔亮。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影响是潜移默化、润物细无声的。在他们的影响下,我也养成了从身边做起,从小事做起,随手关电源、随手关好水龙头,科学合理利用资源的好习惯。
勤俭非小事,养成在家风!点滴节约已成为我家乃至全国各地千家万户的一贯做法。我要说:今天的节约,是追求更高生活质量前提下的节约,它提倡的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;今天的节约,是对铺张浪费之风的批判,也是对奢靡之风的矫正。唐朝诗人李商隐的《咏史》一诗中“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败由奢”的名句,是我们从小家到大家,都必须遵循的道理。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”的要求,为了国家,为了自己,从我做起,从现在做起,从小处做起,讲节约,不攀比,让美德与我们同行!